烘干设备: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发展存在着隐忧

  • 2021-08-03 09:11:01
  • 来源:互联网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发展存在着隐忧这篇文章。关于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发展存在着隐忧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发展存在着隐忧。

目前国内市场需要的常规干燥设备,以及国际市场需要的主要干燥设备,我国基本都能自己制造,这表明,我国干燥设备以进口为主的历史已经结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

存在的问题据中国通用机械干燥设备行业协会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化工行业干燥设备需求量将达到3000台(套)左右;制药用干燥设备年需求量将达到3000台(套)左右;农林、粮食、轻工等行业用烘干设备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5000台(套)左右。目前,我国干燥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预计十五期间,国产干燥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90%以上。目前现存问题突出表现为区域集中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两方面。

企业分布集中我国干燥设备行业的生产企业多数是在本行业早期企业的基础上逐渐派生出来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人员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到目前为止,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浙、沪、辽、黑,这几个地区的企业几乎占到全行业总数的50%,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还有部分地区没有干燥设备生产企业。行业内竞争激烈,一些企业注重眼前利益,缺乏系统发展思路,整体素质提高缓慢,严重地阻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

技术开发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得到了有效释放,短缺经济形成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在买方市场的压力下,一些企业是在追赶市场而不是去寻找和开拓市场,企业的精力集中在近期市场需求较多、已成熟的产品上。因此在烘箱、振动流化床、喷雾干燥机等产品上,生产厂家较为集中,竞争异常激烈。行业中从事干燥设备开发的企业较少,新产品的完善以及新产品的推出主要靠相互模仿。

目前,我国干燥设备市场主要是中、低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来提升产品品质,才能满足生产需求。从近年来国内外干燥设备的开发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1、几种传热形式综合应用,使之在干燥的不同阶段发挥各种传热形式的优势,使设备用能更加合理。

2、设备的大型化开发。任何生产都有*佳经济规模,干燥设备的放大技术能保证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设备的大型化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3、干燥设备专用化。干燥设备是非标设备,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之所以是非标设备主要是处理的物料物性及产品要求差异很大,所以有真对性的设计干燥设备更能发挥其作用,从技术至经济均有一定意义。

4、多级及组合干燥系统的开发。不同型式的干燥设备可以适用不同的物料或可以适用物料不同的干燥阶段,组合干燥可以*大限度地优化干燥过程,使干燥系统更加合理。

5、设备的多功能化。现在的干燥设备已不仅仅局限于干燥操作,有时还将粉碎、分级、甚至加热反应集于一机之中,大大缩短生产工艺流程,使设备呈多功能化。

发展建议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我国干燥设备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市场中、低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将会有更多的国际同行进入国内市场,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我们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世界###的干燥设备制造商,如丹麦的尼鲁集团、日本的大川原株式会社等已纷纷在我国设立分公司,抢夺中国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跨国公司将把目标转移到中国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来提升产品品质。产品发展的思路要在设备的大型化、控制的自动化程度、设备表面处理质量、耐腐蚀材料的选用上下功夫,开发多功能组合机,促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行业协会要多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间技术交流,吸收*新技术成果,加速提高全行业技术水平。

调整企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我国干燥行业特点是企业不大、不强、不专、不精,数量多而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管理落后,未达到合适的规模经济,应通过行业协会进行指导和协调,改变盲目发展的状况。江、浙、沪三地相对集中的企业,可以考虑利用合资、合作、收购的方式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寻找更广阔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行业内企业间要走强强联合的道路,在行业内培育一些技术实力雄厚、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我国干燥设备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能够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寥寥无几,这是我国干燥技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有几十所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干燥技术的开发研究,分布在我国的东西南北,但大部分知识成果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直接与这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多种形式联合,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有效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