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设备:用承载力确定海域主体功能

  • 2021-06-18 08:11:04
  • 来源:互联网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用承载力确定海域主体功能这篇文章。关于用承载力确定海域主体功能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用承载力确定海域主体功能。

国务院近日批准发布《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实现了陆域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的全覆盖。

《规划》对于我国正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的海洋开发和保护具有怎么样的现实意义?重规模、轻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在换挡提速中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

现状

粗放开发方式为主

海洋资源低效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海洋国土空间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开发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我国海洋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海洋产业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lsquo重规模、轻质量&rsquo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海洋经济布局趋同化。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结构低质化、布局趋同化问题突出。

正是由于区域海洋产业低质、同构、趋同现象严重,未能发挥应有的集聚和规模效应,造成大量岸线、滩涂等资源的低效利用。

过度捕捞 渔业资源枯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莫照兰表示,和10多年前相比,近海渔业资源受到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很大,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已经名不副实,退化得很厉害。

近海的过度捕捞正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生态系统中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被过度捕捞后,人们的捕捞目标必然转向其他一些价值较低的物种,而当这些价值较低的物种生物量枯竭后,捕捞目标随之又转向价值更低的种类,这样下去将使生态系统的所有物种都被过度利用,造成渔业资源的系列性枯竭和物种品种的退化。

污染入海 水质恶化加重

除了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也是渔业资源枯竭的元凶。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局部海域污染严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海洋经济与海洋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永祺表示,伴随着####的海洋大开发,我国沿海承载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填海造地 滨海湿地缩小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土地,填海造地在满足沿海地区土地需求的同时, 也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大大缩减,局部海湾面积缩小,岸线缩短。据初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 219 万公顷,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 50%。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近岸海域围填海规模较大,2002年~2014年围填海造地确权面积达1339平方公里。

同时,近海和江河入海处鱼、 虾、 蟹类洄游、栖息和产卵繁育幼体的天然场所遭到破坏。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能形成鱼汛。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探因

空间开发不合理

区域分工不完善

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海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逐步形成,海洋及相关产业和人口不断聚集,区域海洋经济已初具规模。依据地域特征和中国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中国大致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 海峡西岸、 珠三角和北部湾等海洋经济聚集区 。

记者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查阅十一五 期间各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结果显示,五大经济区中, 以环渤海海洋经济规模*大,其次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以及北部湾经济区。2010 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约 88%。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空间开发模式不合理是导致海洋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

目前, 中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的布局基本形成,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但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仍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

从产业布局来看,中国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以及浙江至广东岸段;海洋第二产业 80% 以上集中于大连锦州、天津、东营烟台青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岸段, 而且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市区,市区以外的滨海工业则比较薄弱。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不同海洋空间的自然状况不同,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同。开发不当或过度开发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难以恢复。因此,要控制海洋空间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及开发时序,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近海开发强度和规模已经很大,但深远海开发不足,不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的问题,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引导产业注重海洋生态效益,优化和规范近海开发活动,在坚持可持续开发理念的前提下,优先和重点支持深远海开发活动。

我国高强度开发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城镇区、工业区、港口及其周边海域,在调控海洋开发强度方面如何做到可持续呢?要以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或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为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捕捞强度,必要时实施禁止性开发措施。即使适宜进行围填海、港口建设等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评估,控制和减少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位负责人表示。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贾宇认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目前海洋资源利用质量、效率、效益较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规划

考虑环境承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落实到具体海洋空间上?《规划》力求通过明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来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

《规划》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海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分为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3种主体功能。产业与城镇建设功能主要是为产业和城镇建设提供空间和资源;农渔业生产功能主要是提供海洋水产品;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主要是提供生活娱乐休闲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释氧固碳等生态服务。

《规划》将我国海洋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区域。4类区域是基于不同海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将现有开发利用强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较强,产业结构亟须调整和优化的海域在《规划》中被确定为优先开发区域,这一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承载了绝大部分海洋开发活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资源供给压力较大。《规划》力求通过优化海洋开发活动,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规划》将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在采访中,业内专家表示,从《规划》来看,重点开发区域将包括国家批准的沿海区域规划所确定的用于城镇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海域。这些高强度集中开发活动大都会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或给海洋自然环境带来难以恢复的影响,因此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和面积。

《规划》将以提供海洋水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功能的海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明确了这一区域必须限制高强度的集中开发活动,但允许开展有利于提高海洋渔业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开发活动。

《规划》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所在岛屿等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这意味着在这一区域除法律法规允许的活动外,禁止其他开发活动。

未来海洋国土空间将形成什么样的格局?《规划》提出,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之时,形成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以传统渔场和海水养殖区等为主体的海洋水产品保障格局、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据了解,国家海洋局将努力保护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纵贯我国内水和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全部海域的生态环境,形成蓝色生态屏障;以遍布全海域的海岛链和各类保护区为支撑,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以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湖、入海河口、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构建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有关负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将在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过程中,一方面引导海洋开发活动向发展条件好的区域适度集聚,使集聚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海洋渔场、海洋各类保护区等涉及海洋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开发活动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