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思路评析

  • 2015-10-16 15:51:00
  • 来源:

1病因病机口、咽、眼干燥,舌面干燥少苔,唾液、泪液甚至胃液分泌减少皆为津液亏涸之征,从病位上看口、咽、眼、食道皆属于上焦,病位在肺胃。肺主宣发肃降,在液为涕,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脾胃主运化水液,输布精微,在液为涎。肝主藏血,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肾藏精,主水液,在液为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若先天禀赋不足,阴液素亏,另加外感、内伤而起病。一般而言,病程短,口咽干燥为主,系统损害较轻者,病在肺胃,病程较久,系统性损害较重者,病在下焦肝肾。
阴液亏虚为本,燥热为标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口眼干燥是其表象。燥盛成毒引起津液损伤或输布障碍,造成机体津液或相对不足所致,并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有一定相关性。
阴液亏虚、血瘀津滞和燥热内盛,三者相互交错、相互影响。阴虚津亏、精血枯涸或津液失于输布导致脏腑孔窍失润,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本虚标实,湿热内阻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阴津亏虚是基本的病理基础,但亦同时兼夹湿热为患。肺处上焦,失于宣发通调,或脾胃失于运化,或肾虚,水失所主,致使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与燥热相互搏结而成湿热内阻。一方面,阴津亏虚,四肢九窍,脏腑经脉失于濡润,而见泪少,口干等津液亏涸之征;另一方面,可以见到湿热内阻,如黄疸、口中粘腻、苔黄腻等征。
久病及血,阴虚络滞本病虚实夹杂,病势缠绵反复中发作,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或者阴津亏虚,阴虚血燥,血医药液运行失畅而瘀结于内,阻于经络关节,不通则痛,而见1*关节疼痛,指端青紫,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象。
学阴伤及阳,阴阳两虚本病属慢性病,阴虚燥热,虚刊实夹杂,病久难愈。撄延日久或失治误治,部分患者可见阴伤及阳,阴阳虚之象,如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小便清2辨证分型从肺论治肺居上焦,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的功能对于津液的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肺失宣肃,津液生成、敷布障碍,故出现口干、眼干等一系列干燥之象。多见于疾病早期,系统性损害较轻者。
治宜益气养阴宣肺通络为主:南北沙参、天麦冬、石斛、白芍、乌梅、石膏、紫菀等从肝肾论治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同源,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病程久,病势撄延,累及肝肾,真阴受损,不能滋养濡润脏腑筋骨,四肢百骸,病在下焦。宄其病根,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复加后天调摄不当所致。多见于疾病中晚期,系统性损害较重者。
治宜滋补肝肾润燥解毒为主: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白芍、土茯苓等。
随证加减:兼湿热内阻者,加栀子、黄柏、厚朴、泽泻、白豆蔻、车前草、蒲公英、木瓜、苍术、生薏苡仁等;兼瘀血阻滞者,加泽兰、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蜈蚣等;兼疒瘕者,加浙贝母、龙骨、牡蛎、栝楼,白芥子;兼阳虚者,加鹿角胶、仙灵脾、补骨脂等;兼血虚者,加当归、阿胶、鸡血藤等。3病例介绍朱某,女,60岁。2002年2月30曰。以口干,眼干2年来诊。见口干,咽干,眼干,刺痛,畏光明显,皮肤干燥,大便干,舌质红干,苔薄,脉细。血查抗核抗体全套:抗SSA(+)抗SSB(+);泪流量减少,角膜荧光染色双眼(+)腮腺造影:符合SS诊断。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证属肺胃津伤,阴虚络滞。治宜益气养阴,宣肺通络。药用紫菀10g,南北沙参各20g,天麦冬各20g,乌梅肉12g,生石兖30g,桑皮15g,白蒺藜15g,川芎10g,菊花10g,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次诊:药后症状减轻,眼睛刺痛不显,纳谷不佳,原方化裁,加石斛15g,炒谷麦芽各15g,以健脾和胃消食。守方服用月余。三诊:药后症状减轻,乏力,牙龈肿痛不适,口咽干燥好转,眼睛流泪,畏光不显,大便略干,舌质红,苔薄白。上方去炒谷芽各15g,加白芷20g,连翘15g,以解毒,止痛。14剂,每曰1剂,水煎服。
服用上方后症状明显减轻,口、咽、眼干燥不显,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病情稳定。继续服用上方以巩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