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

  • 2015-10-12 17:26:00
  • 来源:

干燥综合征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程杰军许建荣吴华伟华佳杨之晖华小兰杨咏琰目的:评价干燥综合征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材料和方法:分析S例干燥综合征的肺HRCT图像,观察病变HRCT分型、病变分布特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肺病变的不同形态特点。结果:干燥综合征肺部病变的HRCT分型为肺间质增生型32例(61.1),多发肺气囊型12例(23.5),及细支气管炎型8例(15.4);病变分布有上肺野(11.5)、中肺野(23.0)至下肺野(30.8)逐渐加重的特点,且外周分布(65.4)为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肺病变HRCT分型的构成不同(X2=7. <0.05),间质纤维化程度不同(X2=3.91,P<)。05)结论:干燥综合征肺病变HRCT表现与分型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
口干为主要临床特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干燥综合征肺累及的发病率估计在9~90之间,肺累及的主要病变是间质性肺疾病和小气道肺疾病|1.本文旨在探讨SS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有助于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及相应的治疗。
材料和方法的干燥综合征患者118例,其中行HRCT检查发现有肺部病变者52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46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9. 1岁;病程2个月~ 14年平均5.3年。以上病例临床上均无明显肺部感染及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无长期吸烟史。所有患者均符合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21,标准如下:①干燥性角结膜炎;②口干燥征;③抗SSA(Ro)抗体阳性或抗SSB(La)抗体阳性或ANA>1:20或RF>1:20,有上述3项或2项并除外其他结缔组织病、淋巴瘤、艾滋病、GVH等病者。其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8例,继发性干燥综合征14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10:239~242作者单位: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10mm,必要时于病灶区域加靶CT扫描。然后选3个兴趣区即主动脉弓水平、隆突水平、膈顶上1cm水平和(或)病灶区域行呼气末屏气HRCT扫描,层厚及间隔同上。所有图像均选用骨算法重建。照片分纵隔窗根据111中干燥综合征肺部病变的病理分型并结合HRCT征象,将HRCT表现分为3种类型:肺间质生型、多发肺气囊型、细支气管炎型。
病变分布的判断:CT横断图像上,在肺门与胸壁间以弧线将肺野均分为宽度相等的两份,该弧线与胸壁的弧度相平行。如病变主要累及近肺门侧,则称其为中央型分布;如病变主要累及近胸壁侧,则称其为周围型分布;如两者均累及则称其为弥漫型分布。
本病如单独存在即原发性SS,也可出现在己肯定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症(PS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为继发性SS.四、数据采集和统计学处理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分别阅片,取两人协商后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以P<0 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61.1)表现为小叶间隔厚()26例,磨玻璃影6例,两肺散在实变灶9例,胸膜下线4例,胸膜界面征17例,支气管血管束界面征6例,网状影及网状结节影14例,蜂窝影4例,牵拉性支气管扩张15例。
23.5),表现为两肺弥漫大小不一的气囊影,圆形或类圆形,薄壁,直径数毫米至3.5cm左右。其中6例有下肺野分布更多的特征。肺内间质性病变不明显,可见轻度小叶间隔厚等改变。
15.4)表现为两肺广泛的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厚,腔内黏液嵌塞、树芽征、散在实变灶,以及呼气相空气捕捉(airtrapping)征等。肺内间质性病变不明显。I型尚有11例见呼气相马赛克征,说明小气道受累及。
(四)其他表现:胸膜厚4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肺大泡1例,肺气肿2例,肺动脉高压1例。
选取主动脉弓层面、气管隆突及膈肌上1cm作为上、中、下肺野的代表性层面,观察病变的分布,除弥漫性受累18例外,上肺野受累6例,中肺野受累12例,明SS病变分布从上到下逐渐加重的特点。取肺横断面观察病变分布,发现弥漫分布9例,单纯外周受累17例(65.4)无1例单纯累及肺中央区域表明SS肺病变为外周分布为主型()。总的来看,SS肺病的病变分布具有周边分布、下肺分布显著的特点。
原发性SS与继发性SS的HRCT三类分型的构成不同。原发性SS38例中肺间质生型、多发肺气囊型、细支气管炎型分别为18例、12例、8例,而继发性SS14例中均为肺间质生型,无多发肺气囊型及细支气管炎型,两种SS的HRCT分型有显著性差异(X= <0.05)。共32例肺间质生型中严重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病12例,其中8例(66.7)为继发性SS,包括合并类风湿关节炎4例、系统性硬化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表明原发性SS与继发性SS的肺间质纤维化程度不同(X 50的表现为肺内多发气囊影,在本文中共有12例表现为两肺多发大小不一的气囊影,其周围肺野的间质性改变轻微。经组织学检查表明形成气囊的原因为细支气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气道狭窄形成活瓣机制,从而在远端形成气囊|6|;另有作者171发现1例SS伴肺气囊者其抗丝氨酸蛋白酶3抗体水平持续处于高水平。
细支气管炎型在本文中所占比例少,但肺间质生型中尚有11例见呼气相马赛克征,亦表明为小气道受累,因此仍是SS的一个显著特征。
本文对原发性SS与继发性SS的HRCT分型进行了比较,发现3种HRCT分型的构成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组病例中多发肺气囊型及细支气管炎型仅见于原发性SS,可能为原发性SS的较特征表现,对疾病的诊断有较好的提示作用。继发性SS由于受合并症RA、PSS、SLE等疾病的重叠与影响,这种特征不明显,而肺间质纤维化程度较原发性SS更显著,这与Franquet等181的研究结果一致。
HRCT由于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具有发现病变敏感和对弥漫性疾病的诊断更具特异性的优点,甚至其显示结果可与大体病理相媲美。本文根据SS肺部病变的病理基础与HRCT征象对HRCT表现进行分型,发现SS肺部病变具有一定形态和分布特点,有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将SS的肺部组织病理学与HRCT表现直接进行对照研究,可对SS肺部病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能帮助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