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设备: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 2021-06-26 17:11:10
  • 来源:互联网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这篇文章。关于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制造2025》里,创新驱动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潜能释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产值已跻身世界第二位,机械、电子等多个行业已跃居世界首位。但中国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相比,只是单纯通过扩大加工规模远不能实现高产值,随着规模扩大,降低成本的空间日益缩小,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长速度逐年降低,一方面是由于能源消耗过大,能源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大多仍以传统模式生产,没有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制造业产业结构普遍暴露出产品低端、利润微薄、管理粗放等问题。

而创意设计强调创新和创意,通过与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相结合,为人们提供具备文化质素的产品及服务,可有效拉动内需,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是通过创意与企业运营过程结合,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和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这成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在生产制造各阶段均可融入创意设计,若生产出来的产品融入创意后,新颖的产品表现形式将使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产品价值;营销过程中融入创意,可以让消费者产生好奇心,拓展营销市场。

那么,如何依靠创意设计帮助中国制造业摆脱目前的困境,突破发展瓶颈呢?需要将创意设计的效能发挥至*大,实现从创业设计到生产制造的潜能释放。产业化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即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创意的发展。将创意产业化,一方面能够提高同一创意的利用率,获得*佳回报,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组合不同的人才和行业,激发出更多的创意。产业化后的创意在更高的平台会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存在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现象。完整的制造业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原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经营、零售等过程。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前期的创意设计,其理解的创意设计就是直接对国外####产品进行简单的修改。但简单模仿就可能让中国企业陷入官司。很多企业不愿意多花费费用,往往委托设计公司在短时间内给出足够多的外形,并在完全不考虑市场接受程度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方式无法体现出创意的精华,设计公司变成了设计工厂。

由此看来,要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就应将以创新思想等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的创意设计,通过研发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一系列设计行为和创造活动,实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创意设计的激发效应不仅仅表现为对生产力的激发,同时也能够通过产业链的相互作用实现产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在不断完善创新链,促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品代工到品牌塑造的蜕变跃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立足劳动资源充裕的优势,承接了大量的从国外转移的密集型产业,迅速地成为了“世界工厂”,形成了以国际代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中国代工企业主要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贴牌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利润率都很低,导致中国代工企业对跨国公司依赖性太强,企业竞争力弱,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生产成本的上涨,代工企业的利润进一步被压榨,很多企业已经难以维计。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改变传统的代工模式,推动品牌等方面的升级,才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竞争力的环节和地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代工企业虽然在品牌升级和塑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低、规模小、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同跨国大品牌相抗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原有的原材料和人力等低成本优势日渐衰减,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二是受全球价值链上领导企业的制约。跨国公司对中国OEM企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市场和技术方面。在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过程中,跨国厂商对市场的控制制约了中国代工企业产品的销售,对技术的控制制约了中国企业品牌美誉度和企业利润的提升。三是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外需减少。

按照《中国制造业2025》提出的品牌建设要求,中国代工企业要加快功能升级,实现品牌塑造的蜕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明确企业升级现状,推进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在知识转移方面,应遵循“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创新”的规律,逐步提升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应由工艺流程的创新,逐步实现累进的产品创新以及重大的产品创新。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发挥核心优势,灵活采取创新模式。不同的代工企业,其技术创新的方式和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多种形式。三是针对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升级策略。

技术密集型企业应注重提升研发设计、技术创造等能力,在更深的程度上实现产品升级和品牌塑造。或者依托核心产品优势进入相关领域,实现跨行业转型;或者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形式,弥补其品牌运营、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不足。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侧重于品牌运营、销售等市场能力的提升。可在代工的同时促进本土化发展,同时采取原始制造商(OEM)与自有品牌制造商(OBM)两种模式,通过为国际品牌代工,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终塑造国际化品牌。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制造2025》指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表明,产品制造是成本中心,而服务才是真正的利润中心。许多国际知名大型制造企业,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资金优势、装备优势,在某些产品的制造方面取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面临逐渐上升的人力成本压力,因此,许多企业逐步将制造业剥离出去,转而经营利润空间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务。例如,美国IBM公司将个人电脑制造业务转让给中国的联想公司,IBM公司在IT领域主要经营服务业务。其他一些老牌制造型跨国公司也逐渐将主要业务转向产品研发、流程控制、客户管理等,环绕核心产品提供相关增值服务,使服务“雪球”越滚越大,服务产业链越来越长。

当前,全球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服务类型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升级。随着工业化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将更多地形成相互依赖、良性互动关系。制造业的复杂化活动和满足个性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使服务类型由单一的技术环节和市场环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率将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因素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而不是仅取决于制造活动本身的生产效率。

由于多元化服务的强大支撑,制造与服务融合体系的结构和内涵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制造业中的原主导产业逐渐让位于服务优质、加工精深、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深化促进服务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反复裂变,使服务更加多元化,服务的分工越来越细。

目前,世界先进制造企业在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由内部提供向对外发包形态升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信息高速网络的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链和价值链的配置更加全球化。

由于生产性服务活动的范围拓展至全球,就要求单个企业为此提供更加开放、更加深广的系列配套服务,如市场调研、组织协调、决策咨询等,这些服务可以在全球分散化制造方式下对企业运营发挥很好的粘合与集聚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