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设备:严峻形势催生机器换人机会

  • 2021-07-18 11:11:08
  • 来源:互联网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严峻形势催生机器换人机会这篇文章。关于严峻形势催生机器换人机会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严峻形势催生机器换人机会。

在过去劳力密集的年代,制造业必须仰赖大量的人力以应付产量需求,但重复性且精密度高的工作若大量依靠人力生产,便易产生品质良莠不齐、产能不一等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欧、美、亚洲等全球制造业、台商皆开始面临许多劳工问题,像是缺工,以及管理上的问题。在缺工问题方面,因为大陆政策一胎化的影响下,再加上许多家庭薪资水平提升,使得到工厂做作业员的人数不断减少,再加上流动率高与训练成本大增,许多的工厂正苦恼该如何面对缺工这一大问题。

当劳动成本占营收比率大幅上升后,在中国、东南亚设厂已逐渐不具备跨国企业生产要素的劳动套利吸引力,成为近年来全球制造业经营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除了缺工问题、基本薪资不断调升,管理上的问题影响也极为严重,因此,产线自动化与厂房设施的升级,已是台商与跨国制造业在面对劳动成本逐年提升的重要因应方案。

随着自动化工业机械手臂的发展日益成熟,许多企业将工业用机械手臂导入现有的生产线,带来的优势不仅只是更精准地管理劳动力成本,更能有效提升产品良率及产能,并达到降低污染,有效节能、运用资源,同时还能兼顾产线作业人员的健康,减低慢性职灾发生的可能性。

自动化产线升级优势多,已成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然而,对于众多传统型或正在经历产线转型过程的制造业者来说,自动化生产线并非一蹴可几。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考量、人才培育、系统整合等,俨然成为制造业者力求升级转型的第二波挑战。

机器人成为多国重点发展战略

2011年6月,奥巴马宣布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根据计划,美国将投资28亿美元,重点开发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如果按照机器人发明和生产的先后顺序来算,美国是####的“老大哥”。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便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在1962年开发出**代工业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迅速发展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吸引了诸多创新型企业。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试图融合虚拟网络能力和现实运动能力,推动机器人的智能化。就在2013年,谷歌强势收购多家科技公司,已初步实现在视觉系统、强度与结构、关节与手臂、人机交互、滚轮与移动装置等多个智能机器人关键领域的业务部署。

2012年,德国推行了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注:在德国,工业革命被认定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8世纪末开始的机械化、始于1913年的流水线生产、始于1974年的自动化以及2012年开始推行的智能工厂)。依此计划,通过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人类可借助物联网对下一代工业机器人进行远程管理。这种机器人还将具备生产间隙的“网络唤醒模式”,以解决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升级。

据报道,2012年,德国工业界每万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73台,相当于法国的两倍多,是英国的4倍多。而国际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机器人在德国的销量比2012年提高了4%,超过了1.8万个。眼下,资源紧缺、能源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全球化等各种挑战下,制造业所面临的形势日渐严峻。

*大的机器人市场在中国

据预测,到2017年,随着汽车工厂和电子厂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工厂的机器人运作数量将超过任何其它的国家。虽然中国现在就已经是全球*大的机器人市场(规模达95亿美元;算上相配的软件、周边设备和系统工程的话,规模则为290亿美元),但它在机器人密度上要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程度更高的国家。

中国每有1000名制造业工人仅有30个机器人,相比之下,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的这一数字分别达到437、323、282和152。随着车商竞相在中国设厂,工资膨胀致使中国劳动力竞争力下降,到2017年该国的工业用机器人运作数量将会翻一番,达到42.8万。

IFR秘书长古德伦·李真伯格(GudrunLitzenberger)指出,“企业被迫加大对机器人的投资,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现阶段,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主要受汽车行业驱动,但未来两三年这一角色将由电子行业扮演。”她说道。

日本机器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高,约为60%,但中国供应商增长快速,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5%左右。其余的市场份额大多为欧美制造商占有。四家海外机器人制造商——瑞士的abbRobotics、德国的kuka、日本的安川和发那科——已经在中国设立工厂,预计未来还会进行增设。

“中国工厂的自动化进程才刚刚开始。”ABBRobotics常务董事倪思德(PerVegardNerseth)指出,“过去两三年,该市场呈现出快速的、甚至近乎爆炸性的增长,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大客户基础,占中国机器人运转数量的40%左右。中国既是全球**大汽车市场,又是*大的汽车生产国。电子行业也将在自动化程度上赶上来。富士康已经在生产Foxbot自有品牌机器人,同时也在使用来自其它供应商的机器人。

国产品牌突围要靠二度研发

在中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同时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快速过渡的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口红利的消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将成为必由之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但“要命”的是,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大多还处在样机阶段,研发出来的机器人无法和下游终端用户无缝链接,这需要机器人厂商和下游用户联合起来进行二度研发,解决应用端问题。

目前国内机器人虽然在实验阶段也完成了点焊、弧焊、搬运、码垛等多领域的应用,但从实际长期应用来看,并未得实践。在上下料搬运方面,已经开始能看到国内机器人的身影,但焊接等高难度的控制领域,还鲜有国内机器人的身影。

或许中国应该借鉴德国西门子的经验。作为工业4.0的发起者,西门子并不是一个制造机器人或机械手的硬件制造商。

西门子在机器人制造方面的真正产品是工业软件,他们和很多机器人硬件制造公司有合作。西门子提供软件来帮他们管理机器人或仿真制造等制造过程。机器人或机械手假如没有操作软件,就像人缺少了大脑,不会有智能应用。此外,西门子还能帮企业管理或设计机器人,管理企业的制造工艺或者制造的流程。

中国的优势在于中国现在有很多的制造企业,而这些国外恰恰没有,这可能是中国机器人行业的优势,可以有大量的机会和下游企业联合开发。

工业机器人在应用过程中,会非常复杂,比如要加非常多的传感器,测力度,只有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能把他数字化,只有数学上能建模,才有可能应用。而众多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单靠机器人企业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联合起来二度开发,才能让机器人真正变得有用。

一旦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下游应用端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将让中国机器人变得更为自主。这一点就连日本企业都已经看出来了。日本的安川电机负责人称,在机器人化的过程必须具备工件精度的提高、系统和应用(工具),这是中国市场的课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Baidu
map